咸宁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优化营商环境见实效
近日,咸宁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收到中国信息协会来函,《数字赋能“一码管地”推动营商环境创新优化》案例入选《中国数字营商环境创新改革实践报告(2023-2024)》。近年来,该局不断做优部门特色项目,推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在机制创新、业务协同、便民利企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码上服务 为企业开工加速
“全程办下来不到一天!”4月10日,通宇卫星通讯(湖北)有限公司在咸宁高新区自然资源和规划服务中心,通过“码上服务”“多审合一”,办理了该项目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等七个证件。
据了解,我市在全省率先实现建设项目实时赋码管理,将业务办理信息在时间、空间、业务多个维度自动归集,串联土地“前世今生”。该局通过打造智慧咸宁时空大数据平台,推行土地全生命周期“一码管地”改革,实现标准地址+三维不动产登记,健全完善多测合一与新型基础策划联动更新机制,推行“验收即登记”一事联办新举措,通过扫“码”智办,实现了土地首登“零资料、即时办”。
以“码”为链,该局建立部门地块码、业务码、工建码、不动产单元码与“数公基”码的关联,打通用地、工程、施工、预售、竣工以及不动产登记等关键环节,深化工程建设项目“一码关联”全生命周期管理。
“公证+不动产登记” 群众只进一扇门
“没想到,我继承已故父母的房产,只跑公证处一次,在一个窗口就完成了继承公证、缴税、不动产登记三件事,真是太方便了!”4月30日,我市发出第一本在“公证+不动产登记”联办新模式下的不动产权证书。这是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推行“公证+不动产登记”联办新举措,让办事群众只进一扇门、只跑一次腿,就能一站式办好继承公证、税费缴纳、不动产转移登记三件大事,大大减轻了办事群众负担,节约群众办理时间。
据悉,为推动落实“高效办成一件事”,我市以推动“公证+不动产登记”一件事联办为切口,市不动产登记中心与市税务局、市公证处三方协同,在公证处设立“不动产登记便民服务点”。通过互嵌功能模块、联通服务系统、共享信息资源等方式,打造“公证+不动产登记”一站式服务体系。市民到公证处申请办理继承公证、受遗赠公证或委托代办不动产登记公证等事项时,即可实现继承公证、税费缴纳、不动产转移登记三件事“一次办、一站办”。自4月底以来,已办理31笔“公证+不动产登记”业务。
目前,市不动产登记中心还结合工作实际,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便民利企盘活在押不动产,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提升不动产登记服务效能。通过创新开展不动产抵押权登记“五转”模式,打通企业不需还本还可续(增)贷融资快车道,为企业发展壮大注入新动能;联合公安、住建、民政等部门,依托咸宁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平台,以实景三维为基底,将不动产系统与地址编码系统对接,在证书上扫码即可实现不动产登记数据的三维可视化展示,提升不动产登记工作质效;推进“不动产登记+民政”一站式服务、跨行间“带押过户”模式,完善常态化会审决策和部门联办机制,坚持个案专办、共性批量、特事特办、容缺受理,合力破解“办证难”。
出台管理办法 优化营商环境
1月19日,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印发《咸宁市土地复垦费用预存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探索使用银行保函预存土地复垦费用新模式。
《管理办法》规定,在全市土地复垦工作中,土地复垦义务人可以采用现金存缴或银行保函方式预存土地复垦费用,分为日常通用方式“现金缴存+三方监管协议”和探索的新方式“银行保函+建设单位承诺”。在确保临时用地土地复垦落实的前提下,探索使用银行保函预存土地复垦费用,减轻企业资金压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降低企业用地成本。
截至目前,市级审批的临时用地项目共23个,缴纳土地复垦保证金共2927.25万元,其中采用“银行保函+建设单位承诺”方式缴存土地复垦保证金的临时用地项目共10个,涉及金额1870.71万元,占比达63.91%。
近年来,该局以土地要素保障之“进”助力全市“双集中”高质量发展大局之“稳”。通过《咸宁市域战略规划》等项目,明确城市空间结构和发展方向,保障土地需求;统筹新增计划和存量土地指标,加快耕地占补项目实施;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和项目调度机制,确保重大项目用地需求得到满足;承接审批权改革、优化审批流程和改进服务;通过集中制度和专班,审批时间减半;整合审批流程,为重点项目开通“绿色通道”。据统计,2023年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有4项改革事项入选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先行区试点,2024年全市资建系统共有8项工作入选全省先行改革试点。
(记者 向东宁 王馨茁 通讯员 陈仕源)
文章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