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提示

【风险提示】警惕消费诈骗陷阱,守护财产安全

发布时间:2025-06-30  来源:信用咸宁 

在消费市场日益繁荣的当下,各类消费诈骗手段也层出不穷,严重威胁着消费者的财产安全。相关部门及机构不断发出警示,提醒广大消费者增强防范意识,避免陷入诈骗泥潭。

常见消费诈骗手段曝光

购物节虚假促销诈骗

在诸如 “618”“双 11” 等购物狂欢节期间,诈骗分子常常利用消费者追求优惠的心理,精心设下陷阱。他们会发送伪装成正规电商平台的促销短信,其中包含虚假的预售链接。例如市民李女士,就曾收到一条 “某品牌 618 预售立减 300” 的短信链接,点击后手机不幸被植入木马,次日便发现支付宝账户中的 8000 元不翼而飞。还有一些诈骗分子在社交平台散布虚假红包链接,以 “点击领 188 元” 等噱头,诱导用户填写 “姓名 + 身份证 + 银行卡” 等信息完成所谓的 “身份验证”,甚至哄骗用户下载涉诈 APP。

假冒客服诈骗

不法分子通过非法途径获取消费者的订单信息,随后假冒客服人员联系消费者。他们常常编造各种理由,如 “您购买的化妆品检测出问题,需点击链接完成退款”“系统误扣您会员费,提供银行卡号帮您追回” 等。一旦消费者轻信,按照他们的指示操作,比如开启 “屏幕共享” 或输入验证码,诈骗分子就能轻松实现远程盗刷。

保健品虚假营销诈骗

随着老年群体对健康养生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保健品市场成为诈骗分子的重灾区。一些不法商家通过举办免费讲座、赠送鸡蛋等小礼品的方式吸引老年人参加活动。在活动中,他们夸大保健品的功效,声称能治疗多种疑难杂症,甚至包治百病,以此诱导老年人购买高价保健品。例如某养生馆宣称其产品具有排毒、祛湿气、延寿、预防疾病等神奇功效,诱导众多老年人购买,而实际上这些商品仅仅是普通预包装食品,根本不具备任何疾病治疗功能。

积分兑换诈骗

近期,不少消费者反映收到 “积分到期兑换” 的短信或邮件。诈骗分子正是利用消费者不舍积分过期的心理,通过虚假宣传诱导消费者上当受骗。这些积分兑换信息往往附带不明链接,一旦消费者点击,就可能被引导至虚假网站,输入个人敏感信息,如银行卡号、密码等,导致账户资金被盗取。

典型案例深度剖析

购物卡诈骗案

2024 年 12 月 21 日下午,退休老人徐某在短视频平台被诱导加入一个理财群。群里客服信誓旦旦地推荐一款投资软件,承诺高达 30% 的年化收益率,还保证百分百可提现。徐某心动不已,按要求下载软件并转账 1 万元。然而,很快他的银行卡被冻结。诈骗分子此时又哄骗徐某购买大润发超市购物卡。徐某毫无防备,在镇江大润发超市一次性购买了 166 张面值 1000 元的购物卡,并将卡号和密码发给对方。好在镇江市公安局反诈中心及时通过技术手段研判出徐某疑似遭遇诈骗,迅速指派宝塔路派出所前往处置。民警在超市内找到正在被 “洗脑” 的徐某,此时他还准备向朋友借 20 万转给诈骗分子。民警紧急制止,并与大润发公司总部沟通,成功冻结了尚未被消费的购物卡,为徐某挽回 14 万余元损失。

医美假药诈骗案

注射用 A 型肉毒毒素俗称 “瘦脸针”,深受爱美人士喜爱,但我国对其生产、销售和使用有严格规定。然而,周某等人在 2022 年至 2024 年期间,在未取得药品经营许可证的情况下,通过非正规渠道购进无药品批准证明文件进口的某注射用 A 型肉毒毒素,并以每支 160 元的价格通过网络平台向外销售,累计售出 1500 余支。一家美容诊所的经营者谢某购入 200 余支,并以每支 1111 元的价格为他人注射。北京市公安局发现线索后展开侦查,最终将周某等人抓获。经认定,该注射用 A 型肉毒毒素不仅未在我国取得进口药品相关批准证明文件,在境外也未合法上市,属于违规产品,且存在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风险。

防范消费诈骗指南

保持警惕,谨慎对待各类信息

消费者面对来路不明的促销短信、红包链接、积分兑换信息等,务必保持高度警惕。正规商家的活动通知通常会通过官方网站、官方 APP 等正规渠道发布,对于附带不明链接的信息,切勿轻易点击。在购物节期间,要仔细甄别电商平台的真实性,查看店铺资质,避免在非正规平台购物。

核实身份,切勿盲目轻信

接到自称客服的电话或信息时,不要盲目相信。应第一时间通过购物平台或官方客服电话进行核实,确认对方身份。尤其是涉及退款、退货、会员扣费等敏感操作时,坚决不按照对方要求在不明链接或 APP 中输入个人信息、验证码,更不要开启 “屏幕共享” 功能。

理性消费,不被虚假宣传迷惑

在购买保健品、医美产品等高风险商品时,要保持理性。认清保健品不能替代药品治疗疾病,医美产品需选择正规机构和合法产品。对于商家夸大其词的宣传,如宣称保健品有神奇疗效、医美产品无任何风险等,要果断拒绝。购买商品前多了解产品信息、市场价格,避免因贪图便宜或被虚假宣传误导而遭受损失。

保护个人信息,加强账户安全

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护个人信息,不随意在陌生网站或 APP 上填写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密码等敏感信息。定期更换账户密码,开启短信验证码等安全验证功能。在参与各类活动时,仔细阅读活动规则和隐私政策,对于不合理的信息收集要求,要坚决拒绝。

及时求助,积极维权

一旦发现自己可能遭遇消费诈骗,应立即拨打反诈热线 96110 或报警电话 110,向警方求助。同时,保留好相关证据,如聊天记录、转账凭证、短信、邮件等,以便后续维权使用。若与商家发生消费纠纷,可拨打 12315 或 12345 投诉热线,向市场监管部门或消费者协会反映情况,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消费诈骗手段不断翻新,消费者需时刻保持警惕,增强防范意识,学习防骗知识,才能有效守护自己的财产安全。在消费过程中,如遇到可疑情况,多与家人、朋友沟通,或向相关部门咨询,让诈骗分子无机可乘。